一、清代景宁畲族男子服饰
清代闽、粤赣畲族男子与女子一样“椎髻,跌足,衣尚青、蓝色。男子短衫,不巾不帽”,这种发式后来也传到浙南的畲族男子,他们的发式一直保持着椎髻。到晚清,浙南的畲民男子改为剃发留辫,被汉民同化,与汉民一样前脑袋剃发,后脑勺留着辫子。
清代初期闽西、浙南的男性所穿畲族服饰为“短衫阔袖” 。浙江景宁畲族男子,据《景宁县志》记载:“不分寒暑,都穿麻布衣。男穿单袷”,麻布衣是在家里由妇女纺织的麻丝而成,上衣和裤子均如此,衣服颜色崇尚青、蓝色,脚穿草鞋。
《丽水地区畲族志》记载:男子平常穿的是大衣襟,无领青色麻布短衫、长裤。礼服是在结婚或祭祖时穿戴,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长衫的衣襟和胸前绣有龙的图案,“四周镶有红色或白色花边,下摆开衩处绣有花朵,劳动时都穿大襟或直襟短衫”。
二、清代景宁畲族女子服饰特点
清初畲族女子的发式是“椎髻,跣足,衣尚青、蓝色”,这点与男子相同。有所区别的是“妇女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缨珞状”。在浙南,根据同治《景宁县志》记载:“妇女跣足椎结,断竹为冠,裹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同治《云和县志》也记载:“畲民戴布冠,缀石珠”, 可见,在浙南的景宁、云和等地的畲族妇女发饰基本一致。
清初畲族妇女的服饰,颜色呈蓝色、青色与白色,衣领、袖口有花边,常披蓑衣戴斗笠,赤脚,与男子一同劳作。衣服较短并且束有腰带,“裙长不蔽膝。女短裙蔽膝,有穿短袜裹绑腿的习惯”。 在闽东、浙南地区基本是这样的服饰装扮。而在其他地区,比如闽北,畲女的服饰很大程度上已经汉化了。
畲族男女腰间一般都围有围裙,材料是苎麻织成的,颜色为青或蓝色,景宁畲民把这叫做“拦腰”。长一尺宽一尺五,用红布镶拦腰头,两角钉上彩带。而其他地方的拦腰长度更长更宽,颜色是蓝色土布,也是自织麻布而成,长有两尺宽有一尺八,在日常劳作中可作为采茶油籽、采茶叶、采瓜果装东西用,类似于兜袋。畲族妇女在冬天时还把拦腰盖住火笼烘火取暖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