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球,一直是壮族少女的定情信物。99.4%的人口为壮族的广西百色市靖西县旧州街就是中国的“绣球之乡”。但在旧州街上却遗憾地发现,满街的门面中找不到一件成品的堆绣绣球,包括高悬着“绣球王”牌匾的已故老艺人朱祖线家的商铺中也是如此。
传闻中精美绝伦的堆绣绝技是否尚在世间传承?人们还有没有眼福一睹堆绣绣球制作的过程?经了解,如今旧州街上能掌握堆绣手艺的只有一位66岁的老人——黄肖琴。
在黄肖琴位于靖西县城的家里,一张小床上放着老人还没完成的一件堆绣绣球。一瓣瓣还未拼接成球的半成品上,怒放的五色牡丹、觅食的闲云野鹤、三月三的对歌、五彩斑斓的凤凰宛如彩色的立体浮雕,那种立体的美完全不同于平绣的单调,让人爱不释手。
老人搬出一把传承四代、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板凳,板凳上支着一座绕线用的架子。只见老人小心翼翼地将8根发丝般粗细的彩色丝线一头连在立起的架子上,另一头分别系在8只小鸟形薄薄的牛角片上,整个器具形状宛如一把丝线作琴弦的竖琴。随后,黄肖琴十指翻飞,犹如拨动琴弦,还不时变换着次序,8股彩线随着她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在指尖编织成一条窄窄的彩带。这些彩带最终将被拼接成绚丽多彩的堆绣图案。与平绣不同,堆绣的图案跃出平面,犹如彩色浮雕,立体感极强,方寸之间带来的视觉震撼令人终生难忘。
黄肖琴说,自己的两个儿媳都能掌握一些堆绣技巧,但手艺始终不如自己精湛,绣出的图案还难说栩栩如生。最重要的是,离开老人绘制的图样,两个儿媳很难独立完成图案设计这项重要的工作,更别提“与时俱进”地根据客人的需求设计新图案了。
老人说,直径30厘米的堆绣绣球可以卖到两千元一只,是平绣绣球的5倍。这门技术其实很诱人,不少人想学,但由于实在太难、太枯燥,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编不了几根就‘投降’了”。黄肖琴说,手工缝制的绣球是古人送情郎的,历史久远,但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使用工业制品的今天,绣球已经不再是人们的定情信物了。老人说,她很想让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只是自己的儿媳和孙女都没有对复杂的堆绣表现出如自己当年一般的热情。老人说,虽然现在机器织出的图案也很精美,但堆绣这门绝活却是机器仿不来的。如果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堆绣中蕴含的艺术价值,这门绝活或许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就目前情况看,堆绣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消失的少数民族文化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