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羱羊”是一种生长在青藏高原上的大角野羊,按照《辞源》的解释,羱羝单指大角牡羊。羱羝的肉可食,皮可衣,毛可编织,又可作运载工具,与藏族先民的生活、生产劳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把它当做神灵来崇拜,是自然之事。在汉文史籍中就有关于藏族先民信仰羱羝的记载,不过很为简略。《新唐书·吐蕃传》载,“其俗重鬼右巫,事羱羝为大神。”《旧唐书·吐蕃传》更是只有“多信羱羝之神”六个字的记载。
与此相应的是,藏文史籍中对其先民崇拜羱羝的记载也不多,我们从《西藏王统记》(索南坚赞撰,刘立千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有关叙述中也许能找到羱羝崇拜的些许痕迹:赤聂(赤聂松赞)之子仲宁得乌(《新唐书》译为勃弄若),自达布地区娶得秦萨鲁杰为妃,产一生盲小王,名曰木龙衮巴扎。后王病癞……留其遗嘱于子云:“宁布桑瓦为尔先祖父辈护佑之神,当供祝之。从阿柴(阿柴,又译阿豺,即唐时之吐谷浑)地延致医者,开汝盲目,执掌邦政。”……木龙衮巴扎……延阿柴医者为其开目,能见机雪达日山上之羱羊奔走,因之又号为“达日宁斯”。
所谓“达日宁斯”汉语的意思即为“看见虎山上之羊的王”,可见“羱羊”这种动物在当时的地位很高,在达日宁斯的“眼”里有驱灾消禳的作用。
羱羝崇拜在近现代的藏族民俗中仍有一些反映。如过藏历年时,藏族在家里除了“切玛”(一种长方体五谷头,上插青稞或麦穗、彩花板等饰物)外,还要摆一个羊头,这羊头一般用酥油等物塑成,饰以彩绘,或青面黑角,或白面黑角,伴之以黄色羊眼,形象逼真有神,额中央塑一日、月、星、焰火等吉祥物。“切玛”、羊头等现有两层含义,一是祝贺去年的丰收,二是瑞兆来年的农牧收成。有些地区也渐渐把羊头饰物用陶器和泥塑代替,这样就不需要年年更换了。这种风俗有可能是从原始社会的祭祀形式演变而来。
另外,在川西南藏区的拉古萨一带,以及白马、嘉绒等地区,我们还可以偶然看见一些藏族民居的屋顶以及堡子上,供放有羊的头颅骨(或单独只是羊角)和牦牛头颅骨(或角)。这种将羊视为驱灾消禳的神来膜拜的习俗显然也是藏族先民羊崇拜的遗存。